20140306  

 

我有兩位金融業的朋友,一位是保險業主管,另一位則是銀行經理。有次與他們用餐的時候,我隨口提到:我有個客戶,他有一筆閒錢,想做點投資,不想放定存,他嫌定存利息太低了。你們有什麼好建議嗎?

從事保險業的朋友回答道:目前我們公司有一張外幣保單,預定利率蠻高的,有興趣的話,我再介紹給你看看。

而在銀行的朋友則回答說:如果是要比較安穩的投資,債券基金是可以考慮的,波動性低,但成長穩定。

果然不出我所料,兩人的回答和我預想的差不多,保險業朋友就是會建議保單,而銀行業朋友就會推薦基金。我有點失望,但並不怪他們,他們都是好人,不會銷售不利於客戶的金融商品,但他們的建議我都不採納。

為何呢?因為他們的身分讓他們有了既定的立場,而這一既定立場,讓他們只能推薦自家的商品,不然對他們一點好處都沒有。因此久而久之,就會形成一種偏見,一種"只有我是對的,其他商品都沒有我好!"的偏見。

只要你曾經接觸過業務員,你都會發現,尤其越是資深,業績作得越好的業務員,他這樣的偏見就越深。而他們是真心地認為他們自家的商品最好嗎?我想至少當他們扮演著自家業務員時,他們是真心這麼認為的。

對一名業務員來說,相信自家商品是絕對必要的,因為只要抱持著懷疑,業績肯定不會太好 看。以致於為了在公司裡爭取最好的業績,他不得不地往單一思考模式思考,而只認為自家的最好,其他的東西他一概不在乎好壞。

但對消費者來說,他在乎的,並不是知道你家的產品有多好,而是你的產品能不能解決我的問題。若對一般商品而言,也許這很容易,不會有太大問題,只要能解決當下問題,誰家的、什麼樣的商品他都可以接受。

但 若是對金融商品來說,需要思考的恐怕就不是這麼簡單了。一般客戶通常只在乎眼前的問題,卻鮮少深入思考背後或後續可能發生的問題,例如可能目前的財務狀況 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健全,或是未來可能有失業、減薪、發生疾病、意外、臨時的大筆支出等等狀況的問題。若只是解決當下單一問題,而未對可能發生的問題事先 做預防與安排,一旦狀況爆發,對個人的財務狀況來說,將會發生莫大的影響,當初認為的閒錢,就變成了救命錢。若只為了賺取比定存好的利息而貿然的投入,當 急迫要用時,恐怕就只能流血殺出了。

在『窮查理的普通常識』一書中,股神巴菲特最信賴的戰友查理蒙格曾提到:

『這種意識形態破壞人類大腦的例子,在政治上尤其常見。許多有嚴重政治傾向的選民,往往會無條件接受某一組政黨候選人的所有政見,甚至於找藉口替總統貪污的行為合理化。這種極端的意識形態,是民主發展的重大障礙,且很容易遭到政客的操弄而流於民粹。要知道,民主的發源地希臘,是以理性思考著稱的城邦國家,民主賴以發展的基石,其實就是理性。』

可見得這種意識型態所造成的偏見,在社會上屢見不鮮,不僅僅發生在金融業,在政治圈也有不少類似的例子。

但你若問我:有真正客觀毫無立場偏見的金融從業人員嗎?我想,只要是身在金融機構中,恐怕沒有的。任何人都有自己堅守的信念與原則,若是達到完全的客觀, 恐怕也很難在社會上生存下來。但若說是找一個值得信賴,可以提供中肯建言的人我認為倒不是沒有,只要對方可以以你的角度思考全盤性的問題,而所提供的建議 與他也毫無利害關係,那我相信他就會是個很好的建議提供者了。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投資心得
    全站熱搜

    永遠的大笨蛋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